招生考试网
学历类| 阳光高考 研 究 生 自学考试 成人高考 专 升 本 中考会考 外语类| 四 六 级 职称英语 商务英语 公共英语 日语能力
资格类| 公 务 员 报 关 员 银行从业 司法考试 导 游 证 教师资格 财会类| 会 计 证 经 济 师 会计职称 注册会计 税 务 师
工程类| 一级建造 二级建造 造 价 师 造 价 员 咨 询 师 监 理 师 医学类| 卫生资格 执业医师 执业药师 执业护士 国际护士
计算机| 等级考试 软件水平 应用能力 其它类| 书画等级 美国高考 驾 驶 员 书法等级 少儿英语 报 检 员 单 证 员 出国留学
 招生考试网 - 高考 - 高考模拟题辅导 - 高考综合习题 - 正文
高考前半月哪些经验最具价值
来源:武汉晨报 2005-5-24 10:51:11 【字体:小 大】

受访专家:华师一附中心理专家尹邓安 

  编者按: 

    距离2005年高考还有半个月。 

    半个月相对于备考的千百个日日夜夜来说是很短,希冀成绩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大的飞跃似乎是“痴人说梦 
”。但毕竟还有半个月,在这最后的半个月里即将经历的一些事,哪怕是一句话、一个表情,也有可能对考试成败造成影响。 

    今天,心理专家、考生家长和往届高考生,共话高考前的最后半个月,提供考前最有价值的经验,以期能为今年即将高考的考生和家长们调整出高考好状态。 

  家长现身说法 

  尊重孩子意见分担压力 

  受访者:杨明仙,武汉商场退休职工。儿子刘俊翔毕业于市第四中学,去年高考以600分被华中科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。 

    杨女士回忆,考前最后十几天,自己主要是全心照顾好孩子的一日三餐和休息,再就是关注孩子的情绪。 

    ■尊重孩子意见 

    “小区里环境不太好,刘俊翔的房间下就是个麻将室,我曾提出和他换房间,遭到拒绝,就没再提了,这个时候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见”。 

    杨女士说,儿子那段时间每天中午回家,第一件事就是开电视,看新闻等时事类节目,“我们也不反对,只要他觉得放松就好。” 

    ■分担压力 

    “儿子的情绪大部分时间还不错,但偶尔也会紧张,他一般不说,但我们感觉得到,比如吃饭没有以前香了。此时我们会分散他的注意力,例如说‘来,我们放碟子唱唱歌’或‘我们一起出去散步’等。” 

    “临近高考,我们常对刘俊翔说:只要你付出了,考得怎样,考哪个学校,我们都满意。” 

    (这一点让刘俊翔很感激。采访他时,他特别提到这一点,觉得父母这句话为他分担了不少压力。)记者严珏实习生曹静 

  ★家长篇 

  五大困惑常“帮倒忙” 

  ●爱念“紧箍咒” 

    家长的唠叨和过高要求,会使考生感到戴上了“紧箍咒”,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。 

    ●患上“关怀强迫症” 

    不关心孩子就觉得难受,这种病态心理现象在考生家长中并非个别。 

    如孩子在家做作业,时不时问孩子要什么、吃什么,甚至“蹑手蹑脚”地走进孩子的房间,扰乱了孩子的思路。 

    建议:高考期间,全家生活应一切如常,家长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,尤其别把孩子当贵宾供着。 

    ●考前心慌慌家长的最佳备考心态应是:

  1.满怀信心,相信孩子能取得好成绩。

  2.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,切忌唠叨。 

    3.营造宽松、自然、愉快的家庭氛围,可让孩子吃饭或休息时听听音乐。 

    4.坚决避免家庭纠纷。

  5.减少亲朋好友互访。

  6.不要渲染考试的艰难和后果。

  7.冲刺阶段,要避免使孩子产生陌生感,如变换住所、变换家具位置、购置孩子不喜欢的家用物品等。对任何一点变动,孩子的心理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。 

    8.不要替孩子清理书桌、书包、床头,避免孩子为找学习资料和用品烦躁。 

    ●孩子紧张帮不上忙 

    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可采取以下办法: 

    1.鼓励法:每天鼓励赞扬孩子一两次,当然,要实事求是。 

    2.分散注意力法:与孩子聊天、散步,或有意识地让孩子做家务,如整理自己的卧室等。 

    3.幽默法:适时讲些高品位的幽默小品,或引导孩子讲述身边的愉快故事。 

    ●不知让孩子吃什么好 

    1.配餐应高蛋白、低脂肪,饮食尽量清淡。 

    2.保证三大营养物质: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蛋白质的足量摄入。 

    3.一天保证3~4餐,及时补充消耗的能量。4.坚持补钙,以防疲劳。 

  ☆家长忌语 

  “你再不好好学,我只有找后门去搞个三类扩招了。” 

    “像你这样子,我都没脸见人”“再像这样考不好,你就不要回这个家了。” 

    “考得这么差,肯定是学习不认真,白养活你了。”“考这么差,以后靠你养我算是没指望了”“你看别人都学得那么好,你怎么就学不好?”“你只要有我当年一半勤奋,就不是今天这副德性。” 

    “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,再考不好,太对不起人了。” 

    “你不学是你的事,你到时候别后悔,我们也懒得管你了。” 

    “我们家几代都没人上大学,全指望你了。” 

    “什么理想不理想,书读好了,成绩上去了,才有理想。学习不好,就没有理想。” 

  ★考生篇 

  心有八大结还得这样解 

  ●时间一天天减少,对高考的恐惧与日俱增 

    幻想式应考法:每天临睡前,躺在床上逼真、细致想像考试情景:在喧闹的人群中,我沉静地等候入场……我从容应对……如同身临其境。真正进入考场时,心理准备充分,就不感觉紧张了。 

    ●每天连续学习10多个小时却收效甚微。 

    一般说来,连续学习时间以40~60分钟为最好。连续学习时间越长,效果越差。连续两小时不间断地学习,将会得不偿失。 

    ●前两次调考失利的阴影老在眼前出现。 

    每个考生都应确立成功的自我心理形象,避免形成失败型的自我形象。 

    ●心情烦躁,吃不下,睡不着 

    考前适度紧张是必要的,但不能过分紧张。在认真复习的同时,对自己的期望也要实事求是,不必作过高的期望。 

    下面是战胜焦虑的两个步骤: 

    1.找出消极观念。留心个人的潜意识和朦胧的观念,在一张纸上把担忧的想法逐条记下,清楚意识到造成消极的究竟是什么。 

    2.向消极自我意识挑战。对消极观念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,指出这些观念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,阐明由此对个人造成的危害,并明确今后应采取的态度。 

    另外,可尝试深呼吸缓解法。边做深呼吸边想像一些美好的情景,效果会更好。 

    ●父母期望值很高,感到压力很大 

    1.理解父母。 

    2.主动与父母沟通,化压力为动力。 

    3.可向父母简要汇报自己的复习计划和打算。 

    4.关心父母,学会赞扬父母,耐心听他们啰嗦。要想使父母不啰嗦,可以这样表扬他们:“我有位同学的母亲很啰嗦。但是妈妈,我发现你不是那种人,我感谢你……” 

    ●临近考试,知识好像更生疏 

    这是心绪紧张的具体表现,属正常现象。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疲劳战术的恶果,必须缓和绷得太紧的神经。 

    具体方法为:适当参加文体活动,但不能过于剧烈;一旦感觉学习得特别疲劳了,应立即放下书本,休息锻炼;注意对知识系统的完整梳理和把握。 

    ●不想再看书 

    很多考生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学习,身心确实比较疲惫。这段时间要做自我心理暗示,告诉自己现在还不是放松的时候,在生理调整到位的情况下,尽可能检查复习中还有什么需补充的地方。 

    ●一心想“捞满分” 

    考试时不要想分数,更不要想得满分。应该捞的分一定要捞满,该放弃的也要敢于放弃;如果有时间,再攻暂时放弃的题。 

  考生实战经验 

  华中科大学子胡琼:考前尽快改正不良习惯 

  年毕业于汉阳一中,高考以650分被华中科大电子信息工程系录取。 

    “冲刺阶段重要的已不在于做题,而在于心态调整。”谈及去年高考前最后15天的复习,胡琼说,做题只是为找到考试的感觉,要有选择性。 

    ■克服不良习惯 

    高考考理综时,胡琼因平时爱用计算器,导致几道题计算出错。她提醒考生,不好的做题习惯应在考前尽快改正,如少用计算器,以提高运算能力。 

    同时,尽量不要犯“经验主义”错误,审题要细心。高考肯定有很多题目形式都在平时训练多遍,但在一些细微处有变化,考试时要反复审题后再动笔。 

    ■适当“麻木” 

    胡琼认为,考前有时需要“麻木”一点,不要太注重结果,想得过多。 

    她建议,心里困惑时可向老师或家长沟通求助,或找同学聊天。同学间谈谈理想,憧憬未来,把学习和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倾吐出来,心里就舒畅多了。记者高家龙 

  高考过来人评价父母考前言行 

  ●武汉学子叶良方,2003年高考考取武汉大学——— 

    感谢爸妈没进行“特殊护理”,让我觉得很轻松。 

    ●黄冈中学毕业生金飞,2003年高考考取华中科大——— 

    考前母亲从未言语施压,只是默默支持我。 

    ●管俊,华中科大2004级学生——— 

    父母很少干涉我的学习,只是一心做好后勤,并常说相信我。 

    ●武汉姑娘刘聪,2003年高考考取武汉大学——— 

    每天问“想吃什么”,喂小猪似的照顾给我压力。 
 

没有相关文章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
①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